• 介绍 首页

    时差十八度

  • 阅读设置
    第23章
      四十九岁,一套旅行洗漱包。"那年我去纽约开会,"沈明溪解释,"在机场看到这个,想着如果你出差用得上...虽然最后没送出去。"
      最后是今年的礼物,一个扁平的木盒。打开后,里面整齐排列着十颗珍珠,每颗上都刻着一个字母,连起来是"mingxi love"。
      "珍珠..."我拿起一颗,指腹感受着上面的刻痕。
      "我妈妈留下的。"沈明溪轻声说,"她告诉我,珍珠要送给最重要的人。"
      我再也控制不住,将她拉入怀中。她的脸埋在我肩头,呼吸温暖而湿润。我们就这样相拥了很久,直到窗外夕阳西沉,将房间染成金色。
      "还有一样东西。"沈明溪最终抬起头,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钥匙,"我家...不,我们家的钥匙。早就该给你了。"
      我接过钥匙,和她十指相扣:"最好的礼物。"
      夜幕降临后,我们依偎在阳台上,分享一杯红酒。北京的夜空难得晴朗,能看到几颗星星。沈明溪靠在我怀里,手指无意识地玩着我衬衫上的纽扣。
      "今天开心吗?"她问。
      "从未如此开心。"我吻了吻她的发顶,"谢谢你记得每一个日子。"
      "不只是记得。"她仰头看我,"这些年,我一直在你身边,只是你不知道。"
      我回想起那些礼物和卡片,突然明白了什么:"你一直在关注我?即使分手后?"
      "职业习惯。"她调皮地模仿我的语气,"记录一切细节。"
      我们相视而笑,默契地碰杯。就在这时,一声微弱的"喵"从客厅传来。沈明溪跳起来:"差点忘了小柳叶!"
      她冲进客厅,从纸箱后面抱出一只灰白相间的小猫,最多三个月大,脖子上系着一个蓝色蝴蝶结。
      "最后一份实际礼物。"她将小猫放进我怀里,"医院后巷捡到的,兽医说很健康。我想...我们家还缺个成员。"
      小猫在我手心嗅了嗅,然后满足地蜷成一团,发出呼噜声。我轻抚它柔软的毛发,突然注意到蝴蝶结下藏着一个小小的金属牌——"小柳叶"。
      "名字都起好了?"我挑眉。
      "因为它总爱趴在你的柳叶刀纪念品上。"沈明溪笑着坐回我身边,"而且...是你教会我柔软的力量。"
      小柳叶似乎对这个名字很满意,蹭了蹭我的手指,然后好奇地探索起新环境。我们看着它跌跌撞撞地走过客厅,时而扑向不存在的目标,时而停下来舔爪子。
      "基金会的事,"沈明溪突然说,"我联系了几位潜在捐助者,反应很积极。"
      "这么快?"我惊讶地看着她,"方案才刚定稿。"
      "商机稍纵即逝。"她狡黠地眨眨眼,"而且你的名字在医学界很有分量。"
      我摇摇头,对她的行动力既佩服又无奈。过去三个月,我们已经初步规划了"心明"基金会的蓝图——我负责医疗标准和团队建设,她负责筹资和运营。这个将我们专业结合的项目,比任何情话都更能表达我们的爱。
      "下周我要去见张教授,"我说,"他愿意担任名誉主席。"
      "完美!"沈明溪拍手,"正好配合我们的首轮募捐活动。"
      小柳叶跳上沙发,好奇地嗅着我们的酒杯。沈明溪将它抱到腿上,轻轻抚摸它的后背:"我们得给它做个健康档案,定期驱虫,还有..."
      "已经做好了。"我从手机调出一份文档,"包括疫苗接种计划和营养表。"
      沈明溪瞪大眼睛:"你什么时候..."
      "你上周说要带只猫回来时。"我微笑,"职业习惯。"
      她大笑,靠在我肩上。夜风轻拂,带着初冬的凉意。小柳叶在我们之间找了个舒适的位置,满足地闭上眼睛。远处,北京的灯火如星辰般闪烁,每一盏背后都是一个故事,而我们的故事才刚刚翻开新的篇章。
      "子潇,"沈明溪轻声说,"五十岁有什么感觉?"
      我思考了一会儿:"像站在山顶,既能回看来时路,又能远眺前方风景。"我握紧她的手,"而且有最好的旅伴。"
      她仰头吻我,嘴唇带着红酒的甜香。小柳叶被惊动,"喵"了一声跳开,但我们已经无暇顾及。在这个普通的十一月夜晚,在五十岁的第一天,我拥有了全世界最珍贵的礼物——一个家,一个爱人,和一只叫"小柳叶"的猫。
      第15章 余生为期
      心明基金会成立一周年的晚宴现场,水晶吊灯将宴会厅照得如同白昼。我站在后台,整理着演讲稿,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纸张边缘。透过帷幕缝隙,能看到两百多位嘉宾已经入座——医学界的权威、商界精英、媒体记者,还有我们资助的第一批康复患者。
      "紧张吗?"沈明溪从身后靠近,双手轻轻搭上我的肩膀。她今天穿着一袭香槟金色的长裙,珍珠项链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,黑发优雅地挽起,露出线条优美的颈项。
      "有点。"我坦承,转身帮她调整略微歪斜的项链,"从没在这么多人面前谈...私人感情。"
      沈明溪的指尖抚过我的银灰短发,嘴角扬起那个我熟悉的梨涡笑容:"就当他们都是患者,你在做健康教育。"
      这个比喻让我轻笑出声。一年前,我们共同创立了这个专注于心脏病预防与康复的基金会,将我的医学专业和她的商业才能结合,帮助那些无法承担高额医疗费用的患者。出乎所有人预料,"心明"不仅迅速获得行业认可,还成为商界与医疗界合作的典范。
      "五分钟后开始,唐主任。"工作人员探头提醒。
      沈明溪最后检查了我的领带和麦克风,然后踮脚在我唇上轻啄一下:"好运,唐医生。"
      主持人热情洋溢的开场后,我走上讲台。聚光灯有些刺眼,但我很快适应,目光落在前排的沈明溪身上。她坐姿挺拔,双手交叠放在膝上,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我,仿佛整个会场只有我们两人。
      "一年前,"我开始讲话,声音在会场中回荡,"我和沈明溪女士创立心明基金会的初衷很简单——让更多心脏病患者获得高质量且可负担的医疗服务。"
      幻灯片切换到我们的第一组数据:资助手术127例,康复计划参与人数562人,社区筛查覆盖3万余人...
      "但今天,我想分享的是一个更私人的故事。"我停顿了一下,会场立刻安静下来,"十年前,我在哈佛医务室遇到一个发着高烧却坚持要完成演讲的女学生。当时我不知道,这个倔强的女孩会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。"
      屏幕上出现了沈明溪二十二岁时的照片——黑发披肩,站在哈佛礼堂的讲台上,脸颊因为发烧而泛红,但眼神坚定。会场响起一阵赞叹声。
      "我们的故事有过中断,但从未真正结束。"我继续道,看着沈明溪在台下微微泛红的眼眶,"有人说爱情是年轻人的特权,但我要说,真爱值得在任何年龄等待。"
      掌声雷动。我示意大家安静,然后向沈明溪伸出手:"现在,请允许我邀请另一位创始人上台。"
      沈明溪优雅地走上台,站到我身边。她接过话筒时,我们的手指短暂相触,像是一个无言的密码。
      "唐医生太谦虚了。"她的声音清澈有力,"心明基金会的成功,90%归功于她制定的医疗标准和团队。我的工作只是让这些专业智慧发挥最大价值。"
      幻灯片切换到我们合作的案例——偏远地区的移动医疗车、针对儿童患者的游戏化康复应用、创新的医患匹配系统...
      "有人说商业与医疗无法交融,"沈明溪环视会场,"但我们证明,专业与温情可以创造奇迹。"
      这句话引发了当晚最热烈的掌声。当我们并肩站在台上鞠躬时,闪光灯如雪花般亮起,记录下这一刻——五十岁的医生和三十二岁的企业家,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,因为爱而交融,又因交融而创造出超越个体的价值。
      晚宴结束后,我们婉拒了后续的采访,悄悄溜到基金会办公室的露台上。北京的夜空难得晴朗,几颗星星在霓虹灯中顽强地闪烁。沈明溪脱下高跟鞋,赤脚踩在冰凉的地面上,长舒一口气。
      "累了吧?"我帮她按摩肩膀,"站了这么久。"
      "值得。"她靠在我怀里,"看到那些康复患者的故事...记得那个小女孩吗?她妈妈说她已经能上体育课了。"
      我想起那个七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,半年前还苍白瘦弱,今天却在会场跑来跑去,脸颊红润。"记得。二尖瓣成形术很成功,她会长大成人,结婚生子..."
      "就像我们救了自己一样。"沈明溪轻声说。
      夜风拂过她的发丝,带来淡淡的茉莉香气。我搂紧她的肩膀,想起这一年的种种——基金会的初创艰难,第一例成功手术的喜悦,媒体报道引发的讨论,以及我们如何在每一次危机中互相支持。
      "回家吗?"我轻声问。
      沈明溪点点头,却又突然拉住我:"等等,看那边。"
      顺着她手指的方向,一只灰白相间的小猫正蹑手蹑脚地穿过基金会花园。即使隔着距离,我也能认出那是小柳叶——它脖子上还戴着那个我设计的健康监测项圈。